△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不朽功勋彪炳史册,红色记忆永不磨灭。饮水思源、不忘来路,畅享金秋时节的和风煦阳,我们更加缅怀千千万万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
巍峨丰碑用热血铸就,前赴后继靠信念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余省,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仅遭遇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威胁;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战斗,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红军战士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写下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汇成光耀千秋的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时代呼唤我们不忘历史记忆、传承精神血脉、激发奋进力量,沿着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民族复兴之路接力奋斗。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目前,我国已有277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5亿多人次的群众瞻仰祭扫烈士纪念设施。不管是走进烈士陵园鞠躬、敬礼,还是通过网上留言、电子献花等方式祭奠英雄,都是在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对历史的敬意。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不时沉渣泛起。
某些人披着所谓“真实还原”、“合理质疑”的外衣,在篡改历史中歪曲真相,在污蔑英雄中解构崇高,企图瓦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才能不让历史记忆蒙尘,不让民族尊严受损,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这一代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经几代人努力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今天,我们拥有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应对转型发展的困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革除体制机制的积弊,到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硬骨头,改革发展之路不会一片坦途,存在着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李大钊烈士说:“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新征程上,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真抓实干,我们才能闯过难关、越过沟坎,朝着既定目标开拓进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动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让我们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造无愧于历史的新荣光,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新华社评论员)
♦新闻多看点♦
烈士纪念日,是指纪念本国英雄的法定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每年这些国家都要在本国法定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纪念本国英雄。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这一天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用生命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一封封或至情至性、或大义凛然的家书;一句句慷慨激昂、从容赴死的临别留言……他们不屈的精神可以穿越时空。铭记烈士,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今年9月30日,是第三个“烈士纪念日”,重温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缅怀,更是传承与弘扬。
►赵一曼:铁骨亦柔情
赵一曼在临刑前写给儿子的信中这样殷殷嘱托: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给儿子写下遗书。写完第一封后,赵一曼又写下另一份遗书,把对孩子的未尽余言进行了补充,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彭雪枫: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彭雪枫将军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在1944年8月出征前曾这样说道:
“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一个月后,彭雪枫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到他牺牲前一个月,彭雪枫给妻子写了87封“情书”,这些信见证了他们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诠释了红色爱情的内涵。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临刑前曾这样慷慨写道。“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壮烈牺牲时,吉鸿昌将军年仅39岁。
►蔡炳炎:国将不保 家焉能存
1937年淞沪会战前,从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蔡炳炎连续写下四封家书,详细安排后事,五天后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他在前线留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
戴安澜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他在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
“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在危急关头,他曾对全体将士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依次类推,各级皆然。——由此可看出他以身殉国的决绝。后因遭日军伏击,他受伤殉国,时年38岁。
►左权:烽火连天家国情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岁月中,他辗转战场,给母亲、妻子写去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左权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望着。”
在1942年5月25日,他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只有两岁。
►谢晋元:决心殉国 誓不轻易撤退
淞沪会战后,谢晋元接到坚守四行仓库的命令,他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整整4天4夜的激战,他率部抵挡住了日军6次大规模的进攻,歼敌200余人。
谢晋元在给双亲的遗嘱中这样写道:
“大丈夫光明而来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夺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
►张自忠:尽忠报国取义成仁
在牺牲前最后的日子里,张自忠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