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致重阳丨天色渐凉各一方,来日重逢别无恙 2017年10月27日

  九月九·唱重阳

 

 

 

 

 

  九月九·话重阳

 

 

 

  万花丛中,陶渊明独爱菊。而说到赏菊,就不得不说重阳。
  陶渊明曾在诗序中写到:“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对菊花与重阳佳节的喜爱,溢于言表。
  北宋时期全真教的祖师爷王重阳十分仰慕陶渊明,特意给自己改名为“知明”,号“重阳子”。

 

 

  重阳佳节,赏菊、饮酒、作诗,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也有人在这一天登高望远,秋高气爽,愁绪万千。游子思乡之心,于此时尤甚。

 

  重阳自古是佳节

 

  在《易经》中,阴爻题为“六”,阳爻题为“九”,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亦叫重九)。
  重阳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人们已经在这一天举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

 

 

  九月深秋,五谷丰登,人们祭奉天神、先祖,感谢恩德,祈求来年再丰收。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刘邦宠爱戚夫人,吕后十分嫉恨。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将戚夫人折磨致死。
  戚夫人有个侍女叫贾佩兰,逃离宫廷,嫁给老百姓为妻,据她说在宫里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酒,即菊花酒。
  蓬饵的“饵”,就是糕的意思。扬雄《方言》称“饵谓之餻”,“餻”乃“糕”的本字,所以蓬饵应该是最早的重阳糕。

 

 

 

  南朝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则对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做了更为详尽的记载。
  相传东汉时的豫州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他跟着著名的方士费长房游学多年。某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赶紧组织家人离开,让他们在手臂上佩戴茱萸,然后登高饮菊花酒,这样才能消灾。”
  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全家出门登山,夕阳西下时,他们回来,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费长房说:“没事了,它们代替你们死掉了。”
  于是,人们都在九九重阳这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以祈消灾。
  到了唐朝,重阳被定为正式的节日,全民同庆,一直延传至今。

 

 

 

 

  时光易逝人易老

  重阳还有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们选择这一天举行宴会,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延年益寿。
  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节给钟繇送了一束表达情谊的菊花,他在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谐音“久”,加之菊花蕴含天地精华。故而人们在这天饮菊花酒,延年益寿。《太清诸草木方》也记载说:“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1989年,中国把重阳节这天定为“敬老日”、“敬老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是佳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登高远望,自然愁绪万千。
  因此,重阳节成了古代诸多文人墨客吟诵对象,以此抒怀。
  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当时,王维才十七岁,距他第一次踏出家门远走他乡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一天刚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此时的长安城热闹繁华,而独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目睹着其他人三五成群,父母兄弟欢聚在一起的情景。
  那些洋溢着幸福的笑声闯进少年王维失落的内心,顿时,他觉得自己与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不光身在“异”乡,同时,也是一个和别人都不同的“异”客。
  于是,在这个本应登高赏景的欢乐佳节,王维的心里却是无比的孤寂。少年成名的他在这一天放下了自己的骄傲,默默地用诗句坦露着此刻的心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的兄弟们一起登高的画面,他们头插茱萸一路欢声笑语,可是唯独少了自己。王维抬起头,静静遥望着远方,一声叹息后,他轻轻地吟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重阳趣闻

  给牲畜过重阳节,这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旧时在南京南郊的江宁、溧水一些农村却很盛行。
  给牲畜过重阳节称“撒群”。这天,解开牲畜的拴绳,打开圈养的家禽门,将家畜放纵于野荒地中,让其自由自在“放风”一天。当地人认为,任何牲畜家禽,猪、马、牛、驴、羊、鸡、鸭、鹅等皆上天所赐凡间,都有生存权利,活动自由。人类不能只顾自己活得痛快而剥夺其他动物的自由。否则上天有眼,将使不给牲畜“撒群”的人家“遭霉运”。

 

 

  一般人家养猪羊、鸡鸭鹅,条件好的养牛马驴。同一天里同时“撒群”,田地粮食庄稼就会遭殃。因此农人们很自觉,放养牲畜家禽时必须人跟着,往荒地中赶。到了人民公社集体化时,生产队集体饲养牛马驴,则由社员“撒群”。
  此时,社员们暂时放下一切农活,全体出动,全日看青。看青,即看好庄稼地,不让牲畜毁坏庄稼。此时,便可看到平时难见到的乡村画面——人与农庄,动物与田野,彼此“和平共处”的和谐情景。

 

 

 

  九月九·颂重阳

  翻开中国古典诗词
  也从来不乏歌咏
  重阳佳节的名篇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水龙吟
  【宋】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
  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
  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
  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
  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
  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
  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
  烘林败叶红相映。
  惟有东篱黄菊盛。
  遗金粉。
  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
  授衣时节轻寒嫩。
  新雁一声风又劲。
  云欲凝。
  雁来应有吾乡信。

 

 

  南歌子
  【宋·赵长卿】

  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
  乱山深处过重阳。
  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
  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
  扁舟随雁过潇湘。
  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上一篇 | 下一篇